聚焦中国微信公众号消息,为维护黄岩岛自然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国务院9月9日批准建立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位于中沙海域,总面积3523.67公顷,其中核心区1242.55公顷,实验区2281.12公顷配资安全证券配资门户,主要保护对象为珊瑚礁生态系统。
\n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图。
\n黄岩岛自然保护区是中国在三沙市管辖海域的首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的设立对中国积累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实践经验,完善治理体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n01.
\n在黄岩岛及附近海域的生物多样性养护和环境保护方面做“加法”
\n当前,南海的珊瑚礁系统正面临威胁诸多,如全球气候变暖、海水酸化导致珊瑚白化、钙化能力下降,微塑料、海水富营养化等海洋污染影响珊瑚生长。
\n2024年7月发布的《黄岩岛海域生态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报告》显示,黄岩岛的造礁石珊瑚有12科34属109种,有41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简称IUCN红色名录)的近危物种,14种被列为IUCN红色名录易危物种,同时还分布有砗磲等重点野生保护动物。黄岩岛自然生态系统的珊瑚礁保护迫在眉睫。
\n黄岩岛海域珊瑚礁一隅(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n而此次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设立,正是在全面生态环境状况调查评估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确定了保护对象为珊瑚礁生态系统。此举对保护黄岩岛的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增强生态系统复原力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n02.
\n针对非法捕捞海洋生物、破坏珊瑚礁生态系统的行为,通过依法执法做“减法”
\n在黄岩岛珊瑚礁生态系统调查记录的鱼类有23科125种,礁栖鱼类的平均密度为165尾/百平方米,鱼类资源丰富。因此,菲律宾渔民赴黄岩岛海域非法捕捞海洋生物及其他可能影响生态系统的行为屡禁不止。
\n此次《国务院关于新建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批复》强调,“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和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等规定”,“强化对涉及自然保护区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管执法力度”,无疑将对非法捕捞、破坏生态的行为产生威慑,并通过强化执法有效控制、减少上述违法行为,从而降低黄岩岛珊瑚礁生态系统外的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对其的干扰和影响。
\n2025年3月26日拍摄的黄岩岛浅水区的一片礁盘(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n03.
\n针对菲律宾企图以持续侵权行为固化“主权”的图谋,做“除法”
\n近年来,菲律宾以南海仲裁案所谓的“裁决”为背书,通过频繁派遣舰船、海军护卫艇等侵入黄岩岛领海,实施启动“新渔民英雄计划”组织、鼓励支持渔民非法侵渔等多种方式,企图固化其所谓的“主权”。
\n2024年5月16日,菲律宾多艘船只在我黄岩岛邻近海域非法聚集。图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n对此,从2024年11月宣布黄岩岛领海基线,到近日宣布建立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在以“掷地有声”的有力举措维护领土主权,维护领土范围内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持续性。对于菲方的无理指责和所谓的“抗议”,中国不接受。同时也以环保实践,有力回击菲律宾屡次借环保议题进行国际舆论炒作的伎俩。菲律宾那些“中国破坏海洋生态环境”、“中国破坏南海珊瑚礁”的妄言以及要求中国支付“环境损害”赔偿的妄想可以休矣。
\n04.
\n在海洋生态治理上做“乘法”
\n建立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体现了中国在践行新发展理念、海洋治理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工作不断深化:
\n一是实现了国家自然保护区向离大陆更远、敏感海域的延伸,推动自然保护区陆海统筹的进一步深化;
\n二是践行海洋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统筹协调保护与开发的持续深化,即充分考虑特殊岛屿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应是未来实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提条件;
\n三是国家环保实践探索与履行国际责任的统一与深化,即通过建立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提升了海洋生态治理的能力,完善了海洋治理体系,同时切实履行了包括《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国际法规定的国际义务,展现了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n原标题:我们为什么要在黄岩岛设立自然保护区?配资安全证券配资门户
广升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